- 民國七十八年八月間,陳敬亨、鄭崇夫婦在慈德四村拍攝的全家福。
永難忘懷慈德四村
【作者速寫】陳敬亨先生,民國三十八年入伍,七十一年退伍,轉任軍中和榮服處雇員,至八十五年退休。
為照顧有眷無舍官士,改善眷屬生活品質,國防部婦聯總會於民國六十七年募款興建的「慈德四村」,位於台中縣后里鄉仁里村,共有三百餘戶,為台中縣各軍種眷村中,眷戶數最多、面積最大之眷村。
我於五十八年和愛妻鄭崇婚後,自行租屋,經常隨著部隊移防遷居,六十八年獲配眷舍時,尚在台北服役,即於同年九月間舉家搬到慈德四村,至此總算有了棲身之所。
慈德四村位在后里鄉火車站後方山坡地段,環境優美,交通便利,空氣清新,氣候宜人。惟起初進住時,四周尚是一片荒蕪,公共設施缺乏,幸好市場就在附近,就醫可到后里衛生所。
慈德四村眷舍,係採用鋼筋、水泥建造之四層樓永久公寓,區分為軍官二十四坪、士官二十二坪,室內分隔為三房二廳,廚房、衛浴各一,其中四十戶安置軍官眷戶,餘為士官眷戶。
眷戶們進住慈德四村後,先選出首任自治會長李安南,本人擔任副會長,一年後正式成立自治會,選出自治幹部,並推舉單自政為第二任會長,本人均任副會長,除第三、四任會長由趙書貴擔任外,第五任起,承蒙村民厚愛,推舉本人榮任會長,直到第十任,前後共擔任六任十二年自治會長,之後移交廖玉麟先生續任至拆遷為止。自治會中尚包括婦工隊長,分別由姜秋蓮、龍愛珍、王如仙、顏小琴、潘美貴和朱玉桂女士擔任。
多年來,眷村自治幹部積極奔走,向台中縣政府,爭取修繕經費數百萬元,闢建籃球場兩座,整建眷村周邊圍牆、巷道排水溝渠、擋水牆,架設跨越鐵路之人行天橋,建造兩層樓的活動中心,設置交誼廳、閱覽室、健身房、會議室,並成立舞蹈班、歌唱班、書法研習班,讓眷屬子女們能有良好之休閒活動場所,使本村成為兼具文化功能之大家庭。大家發揮團結合作、愛國愛鄉精神,連續三次當選國防部績優或模範眷村。
慈德四村又組成環保義工班,每週日配合鄉公所分配之環保道路,進行清潔、保養和維護工程,亦獲縣政府表揚。
住在慈德四村的官士職務不同,生活方式不同,但彼此敦親睦鄰、守望相助,每逢結婚喜慶,自治會長必親臨福證祝賀;遇喪事便成立治喪委員會,協助處理善後。
每年元旦,全村舉行升旗典禮;春節期間舉辦聯歡會,由舞蹈、歌唱班眷屬擔綱表演,還有團管區派來的舞龍舞獅,大夥歡慶到元宵猜謎晚會,才算過完年。平時常舉辦登山健行和旅遊活動,每月團管區派人放映電影,白雪藝工隊也不定期蒞村演出。
在慈德四村住了二十多年,長子世霖和三子世龍念到大專,次子世平投身軍旅,今皆各自成家立業,回首當年,感恩不已。
八十五年,國防部推動老舊眷村改建,台中縣轄內各軍種眷村中,除清水地區有幾處眷村原地重建外,其餘眷村因無法覓得適當建地,統由國防部核發補助款,由各眷戶自覓成屋搬遷,而於九十五年結束了二十七年的眷村生活,老眷村乃成了歷史陳跡。
慈德四村拆遷後,居民散居各縣市,但為維繫昔日相處之情感,而由前婦工隊隊長王如仙女士熱心推動,聯合后里新村村民共同組成「回娘家」聯誼會。
王如仙女士為了眷村文化之傳承與情感聯誼,依據《人民團體組織法》規定,將后里、慈德兩眷村之村民,結合地方熱心人士,組成「台中縣后里鄉慈、后文化推展協會」,經多次協調籌畫,報請台中縣政府核准成立,並召開會員大會,王如仙女士獲推舉出任協會首任理事長,每六個月邀請散居各地村民,回后里慈德四村舊址聯誼餐敘,並延續至今。
推展協會另外成立「后里眷村網站」與「部落格」,保存眷村史料與村民聯繫介面,致力傳承眷村的文化,增進榮民榮眷之相關福利,在此謹向王如仙女士規劃、服務之辛勞貢獻,敬表謝意。(點閱次數:344)